在国际社会即将迎来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不仅适逢其时,而且意义重大。全球治理倡议的五大核心理念,为“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个时代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正如《全球治理倡议概念文件》所指出,坚持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这是由多边主义内在价值和外在特点决定的,也是全球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全球治理取得实效,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是对单边主义的否定和超越。单边主义往往与霸权和强权相伴,在历史上主要体现为孤立和遏制、侵略和干涉、武力和胁迫等政策和行为,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则主要表现为“退群毁约”“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单边制裁和极限施压等。单边主义从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损害的是他国利益和国际公共利益,并且破坏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造成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
多边主义则与合作和协调相随,强调对话沟通、伙伴关系和合作共赢。无论是在全球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多边主义从共同利益出发,通过平等协商、制定规则,积极应对共同挑战。几百年的国际关系发展特别是战后历史表明,多边主义对于建立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及国际秩序不可或缺,对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缓和大国竞争和地区紧张局势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多边主义有真伪之分,或价值性与工具性之别。伪多边主义表现为歧视性、排他性和对抗性的制度安排。那些“本国优先的多边主义”“小圈子的多边主义”“选择性的多边主义”,只有多边之名,无多边价值之实。伪多边主义往往造成世界的分裂和地区的不稳定,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激化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弱化国际关系中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真正的多边主义蕴含着平等、开放、包容等价值,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实践路径。平等是多边主义的基石,确保参与的公正性;开放是多边主义的活力之源,确保代表的广泛性;包容是多边主义的韧性之本,确保合作的可持续性。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多边制度和程序成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平台;真正的多边主义以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为基础,多边谈判和多边机构成为国际关系法治化的核心载体。
多边主义作为一种理念和实践,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国家共同努力,达成协议,努力解决任何国家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全球治理则是全球层面的多种行为体在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和制度框架内,通过协调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以实现共同利益并维持基本秩序。全球治理涉及主体、客体、制度、价值和效果。可见,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在内涵和内容上是相通的,在实践中也相辅相成。
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是一种相互协同和促进的关系。多边主义为全球治理提供理念、机制和价值支撑。一是通过包容各方参与协商和决策的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合法性基础;二是通过建立稳定而形式多样的合作机制和框架,为全球治理提供平台和载体;三是通过关注和促进弱小国家利益和弱势群体诉求,为全球治理提供公正性和公平性。可见,多边主义是实现有效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也是唯一可行途径。没有多边主义,全球治理就会沦为强权政治的工具,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遵守。
与此同时,全球治理是践行多边主义的主要实践场域。全球治理主要是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这必须通过多边方式来进行;全球治理需要一整套规则、规范和制度,往往经由多边谈判和协商来完成;全球治理的机构和机制正是多边主义的组织化和实体化体现。总之,全球治理表现为以多边机构和多边协议为平台和工具的多边主义实践。
然而,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的共生关系正面临严峻挑战。单边主义和伪多边主义弱化了真正多边主义的权威和效力,多边主义甚至被边缘化,对全球治理的支撑作用受到限制。在贸易和金融等全球治理的传统领域,多边机制中的不公正和不合理凸显治理变革的紧迫性。在新兴科技和全球公域,治理赤字严重,多边合作乏力。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包容、公正、有效的真正多边主义,需要更加灵活、务实、创新的全球治理架构,才能应对各种新挑战。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是从二战后开始的。特别是联合国作为最大的多边组织,从全球安全治理(尤其是全球核治理)起步,在全球发展治理中不断壮大,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平台和主导力量。
经过80年的发展,联合国构建起由成员、机构和规则组成的全球治理体系。联合国不仅有193个会员国,还与大量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众多非政府组织有着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由主要机关、专门机构和100多个实体组成的联合国系统是全球治理的主要组织架构。80年来,联合国六个主要机关通过了4万多个决议和决定,其中包括大会的17000多项决议和安理会的2700多项决议。另外,联合国秘书长保存有560多项多边国际条约。这些决议和条约以及大量国际软法构成全球治理的规则体系。
但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如今受到多重挑战。从2021年联合国秘书长提出《我们的共同议程》,到202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未来契约》,再到2025年古特雷斯秘书长提出“联合国80周年倡议”,既有顶层设计,也有行动路径。特别是《未来契约》就“变革全球治理”提出19项行动,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基本路线图。但这些变革行动的目标都是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特别是加强联合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另起炉灶”。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多边主义不仅是联合国跳动的心脏,更是实现持久和平、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障的根本保障。作为多边主义的象征和组织体现,联合国倡导网络化、包容性和更有效的多边主义,不仅是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变革全球治理的需要,更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和权威。
由于从“全球主义”转向“美国优先”,美国也从全球治理的领导者变为反对者。美国强化一系列单边主义和去全球治理的政策及行动,冲击了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的基础,造成国际秩序的危机。
近年来,中方连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其核心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在国际金融治理领域,中国主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并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在新兴科技领域,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并推动成立全球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和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中国还在联合国推动成立维和人员安全之友小组、发起成立“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提出并在联大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和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推动设立世界城市日,表明中国从积极参与到主动引领的角色转变,成为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
全球治理倡议把“国际金融架构改革”“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气候变化、贸易、外空等治理”“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核心地位,支持联合国落实《未来契约》”等作为重点领域,争取早期收获。无论是贸易和金融等传统领域的全球治理,还是网络、外空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和新边疆的全球治理,要取得成效都有赖于真正多边主义的价值引领。一方面,所有国家平等参与,甚至发挥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使治理真正具有“全球性”;另一方面,大国以“全球”的高度加强协调、引导和主导,使全球能够真正得到治理。
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倡导全球治理逻辑,与少数国家从“本国优先”出发,在国际关系中奉行大国竞争逻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回归零和博弈的强权政治时代,还是走向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世界来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作者张贵洪是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和平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关键词: